Skip to content
首頁 » Blog Archive » 難以抓摸的近海開放水域(三)

難以抓摸的近海開放水域(三)

  根據網路大數據的統計顯示,有多項海上活動,如浮潛、潛水、衝浪、游泳等皆與近海水域事故有著高度的關聯性,甚至僅是在岸邊踏浪、觀浪、釣魚都有發生意外的風險。原因是近海水域開放程度更高,場域更大,活動的潛在風險相對較高,比如俗稱瘋狗浪的巨浪 / 長浪,因為是運動週期很長的浪,很多時候無法預測,並且可能在平靜的海面上就突然出現,岸邊的人事物都有可能直接被捲入。

  在近海水域事故的自然因素中,影響最盛的還是颱風,由於台灣是海島國家,颱風的形成路徑都是從海面上而來,颱風生成前後的強大能量就很有可能形成前面提到的瘋狗浪,根據統計,在 2000 年至 2015 年台灣就至少發生 300 次的瘋狗浪事件,因此颱風天觀浪遭捲走的意外時有所聞,並且生還機率相對低很多。

此外,大家都知道去海邊玩要留意漲退潮的時間,但更要留意的其實是「離岸流」,它的流動方向會將人從海岸帶往海中,並且通常是發生在兩邊有海浪,中間反而平靜無浪的區域,會讓人誤以爲很安全,但其實離岸流的流速可以達到 2.5 公尺 / 秒,其發生時間可能在退潮的時候,但也有可能不固定、隨時出現與消失,使得人僅是在海岸邊戲水,卻會瞬間被「吸」入海中。

  人為因素除了前述提到的失足落海的情況,還有一大部分是想要救人卻反而溺斃,由於人類對大海的理解還是相當表淺,即使是深暗水性的專家也不能保證就能成功在惡劣的環境下自救、更遑論救人,許多時候常常是因為在海中找不到可以休息的支撐點,或是太想要與海流對抗而體力不支的情況,因此進行海上活動的時候,穿著完善的救生裝備還是相當重要的,有助於提高發生意外的生存機會。

為了近海戲水安全,理想的狀態是國人從小就要鼓勵親近水域,熟悉水性、游泳技能和學習水上自救的能力。

作者:黎榮章 台北市水上救生志工協會 理事長           
亞洲指標數位行銷顧問公司 董事長

Join the conversation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