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首頁 » Blog Archive » 「叫、叫、伸、拋、划」口號那個最有用?

「叫、叫、伸、拋、划」口號那個最有用?

「救溺5步:叫、叫、伸、拋、划」是教育部推動水域安全時常見的救溺教育口號,目的在於讓一般人用簡單易記的方式學會安全救人觀念。不過,從專業水上救生與實務應用的角度來看,這5步中有些確實有效、有些只是口號但沒用、有些則是風險極高不建議一般民眾使用。

叫:大聲呼救
大聲呼叫,尋求更多人協助,是救溺行動中的第一步。但,荒郊野外或空曠的海邊,要能碰巧遇到專業人士施救,運氣沒那麼好。

叫:呼叫 119、118、110、112
聯繫救難單位給予專業救援。但,戲水的地方都在偏郊和海邊,打完點話到前來施救,最快也是半個小時之後。據了解,台北市首善之區電話通知救護也要15分鐘才到達,何況在荒郊野外。

要知道,人在溺水後約略30~60秒左右,就會失去意識。 腦部缺氧5~10分鐘後,就會進入腦死狀態。所以,前面兩個叫叫,實際上等到你叫的人到了,人也沒了。

伸:利用延伸物(竹竿、樹枝等)
實際經驗顯示,不論溪邊、海邊,不是隨地都可以取得竹竿、樹枝等材料。況且,發生地的地形位置是否適合站立施救,材料長度和堅軔是否堪用,都是問題。

拋:拋送漂浮物(球、繩、瓶等)
這是所有非接觸式救援中最安全、成功率也高的方法之一,尤其適合一般人使用,例如保特瓶、塑膠袋、防水背包、冰箱、水壺、氣球…,甚至拖鞋都是有助浮力材料。但,一般民眾沒有接受相關的教育,不懂得使用。

划: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(船、救生圈、浮木、救生浮標等)
這是完全不推薦的方式。未經專業訓練者下水救人,極容易被掙扎的溺水者拉扯而導致雙雙溺斃。即使划船也有翻覆風險,若非熟悉水性與具備救生技巧,不建議下水救援。

口號只是原則,方便記憶,根本還是自己要學習自救的技巧,才能判斷和應付風險。

不建議到魚港區戲水 危險程度高

不誇張,端午節過後幾乎每天都有數起溺水意外。昨天在屏東枋寮漁港,又有7名國、高中生相約戲水,卻遭海流帶離岸際溺水,其中一名高中生不幸溺水。

有水的地方一定有風險,這是不變的定律,只是不同的水域環境隱藏不同的危險因子,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辨識出來,因為無知和大意才會意外頻頻出現。

「叫、叫、伸、拋、划」

口號只是原則,方便記憶,根本還是自己要學習自救的技巧,才能判斷和應付風險。

不建議到魚港區戲水 危險程度高

不誇張,端午節過後幾乎每天都有數起溺水意外。昨天在屏東枋寮漁港,又有7名國、高中生相約戲水,卻遭海流帶離岸際溺水,其中一名高中生不幸溺水。

有水的地方一定有風險,這是不變的定律,只是不同的水域環境隱藏不同的危險因子,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辨識出來,因為無知和大意才會意外頻頻出現。

Join the conversation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